Interview人物访谈
Interview
人物访谈
时尚是种生活态度(上篇)
 
时尚是种生活态度(上篇)
独家专访:知名华裔设计师郭孝伦

郭孝伦,知名华裔加拿大设计师,自创高定品牌FIRST LADY,并担任长胜数码集团设计总监。郭孝伦在全球时装设计学院TOP20之一的多伦多George Brown完成时尚设计教育,随后在多伦多、蒙特利尔、纽约开始其设计生涯。深受纽约简约都市风、蒙特利尔法国时尚风影响,最终形成其独特的新古典主义风格。2011年,郭孝伦回中国发展时尚事业,并开始以“优雅的性感与低调的奢华”为主题的设计之旅。



采访郭孝伦总监之前,我内心忐忑却又无限期待,因为,郭孝伦在行业内非常有名,他不仅有丰富独到的设计理念,而且对服装和印花行业有着深入和前瞻的认识。我没想到,原本预定2个小时的采访,我们足足谈了近5个小时,郭孝伦将他的设计理念和行业见解毫无保留地和我分享。

顾春霞:郭总你好,我仔细看过你的产品册,上面的花型非常吸引人。这些花型都是你自己设计的吗?

郭孝伦:不全是。我下面有一支设计师团队,有一些是我提供创意,让设计师画出来;还有一些是买的花型。花型设计实际上和服装设计是两回事。

顾春霞:服装设计主要是指版型设计和画图,对么?

郭孝伦:不是那么简单。国内外对服装设计教育理念和做法完全不同。你会发现国内的服装设计学院,四年教育也好,几年培训也好,主要就是教学员画图。国外的服装设计培养人才模式,是从对趋势的预测开始的。它必须先教你什么是流行趋势,你有哪些渠道去找到这些趋势并去掌握它。这些趋势的信息收集到之后,作为设计师本人还要做一个梳理。因为面对同一个流行趋势,不同品牌的设计师,不同品牌的定位,经过不同的梳理,真正要采纳的东西是不一样的。所以国外设计师往往会有时尚趋势、流行趋势预测能力,会有一个梳理和筛选的能力,这样他才能做好他的商品企划设计。

国外设计师做一个品牌,是一整个季的整体形象,可能它会有20个、50个单品,它向上有3到5个主题,但所有衣服实际都在一个整体关联之下。不像我们国内,只是一个个零散单品,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国内的一些品牌没有鲜明的品牌形象。拿男装来说,七匹狼和雅戈尔就存在这样的问题,缺乏对主题的提炼。国外品牌就不这样,它们会有一个清晰主题,它们会做精准定位。

举个例子,现在欧洲有些40岁男人很沉稳,可是在他们年轻时很叛逆,很喜欢哥特式的东西,基本上就是黑白、宽松,他们那个时候可能还画眼线、刺青。现在老了不那样装扮了,但他现在依然对年轻时代怀念。所以有些品牌就目标定位这样一群中年男人。尽管这些品牌的目标市场相对狭小,但是依然能够保证生存。我们中国的品牌是什么样子呢?要做大而全,要照顾到众多目标客户,这样品牌形象就不鲜明,给磨圆了。
 
顾春霞:我想请教个问题,你看Gucci也好,LV也好,它们现在品牌都在延伸,从男装、女装到童装全部覆盖,还进军家纺,你觉得这样子能做好品牌么?
 
郭孝伦:从商业的角度,它是一个横向的拓展,一体化的工作,对品牌影响不大。比如某些品牌一直做男装,现在也开始做女装、童装,实际上这些品牌的男装和女装并不互相冲突,只要有这个精力它们就能做。一旦一个男装品牌建立以后,就可以用已经建立的品牌效应来惠顾它们新出的东西。比方说,我是一位男士,买Burberry的东西,以前Burberry没有女装,可是我现在发现Burberry有女装,那我或许会回去给太太推荐。
 
顾春霞:但这样会把品牌稀释。
 
郭孝伦:我个人倒是觉得这样做没什么不好。
 
顾春霞:我连续看了这几年Gucci的秀,我感觉它整体在往下走。
 
郭孝伦:现在几乎所有的奢侈品都在往下走。
 
顾春霞:包括Chanel。以前我觉得它是一线品牌高高在上,现在都变了。
 
郭孝伦:这个主要原因还是经济问题。2008年的时候爆发了金融危机。
 
顾春霞:但是有一些品牌没有往下走啊,像Ralph Lauren就在往上走。
 
郭孝伦:可能每个品牌策略不一样,其实整个市场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是高端品牌。比如以前经济好的时候,很多人会买Ralph Lauren,但是现在经济不好了就不买了。所以经济危机对沃尔玛影响并不大,而对越高端品牌影响越大。
现在所说的印花,为什么会大行其道?因为现在是时尚风,比如西装会走休闲风;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印花能比较经济实惠的改变面料形态,布料加了印花看起来就会完全不一样。
 
顾春霞:那数码印花呢?
 
郭孝伦:目前数码印花还有一些局限性。比如它对面料的要求比较高,比如不适合涤棉混纺面料。另外,数码印花适合批量小的订单,主要原因在于匹差问题。匹差问题是制约数码印花的一个核心问题,而传统网印和转印,印几万米都很少有匹差。比如这一季你下5000米数码印花订单,如果安排在5台机器上印,一台机器印1000米,可是5台机器之间会存在色差,很难做到一模一样。那为了保证没有匹差,就在同一台机器上打5000米,即使这样,仍存在色差,第一天和最后一天颜色仍有细微差别。为什么?因为影响的因素比较多,比如温度、湿度的变化。这也是为什么数码印花早些年只能接200米、300米、500米订单。不过数码印花现在发展还不错,订单已扩至在1000-3000米之间,1000米以下基本是小打样。

现在欧洲数码印花应用更多。由于欧洲人口少,欧洲大部分品牌是做个性化,差异化和小批量,所以数码印花就特别适合。它大概用1000-2000米布做800件衣服,卖完不再翻版。一方面是营销策略,另一方面怕翻版做的不一样。比如做丝巾,打小样很好看,但是大货出来会有细微差别,因为样品是在小的实验室做出来,大货不一样,很多不了解的人就会抱怨。其实我在国外做买手时,对色差的要求是这样:大货只要在5%以内颜色差别就得接受它,比如同批大货只要都比样品浅5%,我就能接受;如果大货一部分深了5%,一部分浅了5%,这就没办法接受。

现在从我作品角度讲,我肯定从面料角度找创新,同时也运用印花,面料和花型都是自己设计。最新秋季款涤纶系列,我使用提花和印花两种工艺,以获得凹凸不平和水彩效果。
 
顾春霞:印花加提花,工艺真多,很费心思。
 
郭孝伦:对,所以这个副加工成本就会高很多,但对于做风衣合适。因为风衣面料不可能是纯棉的,纯棉抗皱抗磨损较差,风衣是外面穿的,要抗皱抗磨,所以风衣面料基本上两类:一类纯涤纶,还有一类涤纶和人棉混纺。涤纶和棉混纺,可以利用棉的柔软和减少静电。

但是我现在遇到一个问题。我原想在涤纶和棉混纺面料上做数码印花,但行不通。印花加工商告诉我:混纺面料很难数码印花,因为涤纶印花是分散工艺,人棉印花是活性工艺,两者不能兼顾。
我的客人主要有两类,一类是女企业家,她周围的生活环境几乎全是男性,所以她的内心很矛盾。一方面她不希望因为她是女性而被轻视,所以她要人为的打造一些中性、强硬的感觉,可是毕竟是女人,还是想在男人世界里保持女性的一些东西,所以,这种情况下的设计会比较低调,用低调的方式来表现她女性、商务感的一面。还有一类是富太太,这种女性一般会选择甜美感较强的款,目前来说,这类客户居多,她们喜欢美美的时装而非黑白搭配,这也就是我在秋季款中大量使用印花的原因。

我个人对于印花的感觉是这样:一方面,整个服装的发展趋势来说,就是正装的休闲化,高端的亲民化,这肯定是一个大趋势,决定了印花技术的运用可能比之前有更广阔的前景。另一方面,抛开印花不谈,仅仅从服装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,未来肯定讲究差异化、个性化、定制化,因此很难再出现一个品牌开百家连锁店,一个爆款卖10万件的现象,未来肯定要做定制化、差异化的东西。
 
顾春霞:能不能谈谈国内外高级定制或私人定制市场的发展情况?
 
郭孝伦:国外高定发展是很好的,至少我认识的都不错。我在国外时,高端客户群偏多。从客户角度讲,他需要私人定制,这一款仅有他拥有,所以价格偏高国外很能接受。但这在国内市场就不同,国内人会觉得,干嘛这么贵?我说这是独款,但是国人没有这个概念,就很难接受。在国内也有两、三万的高定,几千的也有。
现在对于个性化的需求的人越来越多。拿我朋友来说,他是做手机APP的,主要用于客户预约美甲师和化妆师上门服务,而这些服务以前都得客户亲自去美容院。他的APP刚上线就很受欢迎,所以说个性化、私人化、定制化、私密化的服务是非常有潜质的。
 
顾春霞:可是这种APP模式很容易复制。
 
郭孝伦:对。比方说淘宝模式,刚出来时赚的盆满钵满,后来出现模仿者赚了一些,再后来很多模仿者就很多都无法盈利了。比方京东商城其实一直都在亏,而只有淘宝在赚钱。在互联网时代,存在这样一种原则:第一名活的最好;第二名勉强活;第三名就死了。还有社交软件也是,第一名最好,收的广告费最多,用的人最多;第二名就收不到广告费了,比如Uber。

从服装发展来看,如今很多门店关门了,表面看是电商的原因。这是表面现象,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产品。我们原来服装品牌的传统模式是分离的,做产品设计企划的、做市场开发的、做生产的、一级供应商、二级供应商、加盟商等各自独立,表面看起来是整个产业链,但是这个超长距离的产业链,会让设计师和消费者之间失去联系,或是设计反应滞后。

而很多独立设计师却可以做的很好,主要原因不仅仅是产业链短,关键是产品企划设计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超短,这就意味着品牌形象是鲜明的,它的目标市场是定位准确的,这是最重要的。

我们过去学营销,供不应求的是产品时代,然后是销售时代、营销时代,现在我觉得又回到了产品时代,已经过了靠各种促销活动、靠大明星做广告就能卖很多衣服的时代,又回到了产品为王的时代。那么产品为王不外乎两个方面:设计和品质。什么样的设计能为客户所接受呢?就是你深入了解客户,目标市场定位精准,品牌形象定位精准,就已经成功一大半,因为找工厂做好品质的衣服并不难。

有个美国服装品牌叫a&f,它是做休闲的,而且是做年轻人的。它前两年长盛不衰的策略是销售店员全部是帅哥美女。新店开业举行新闻发布会时,请来无数健身美男穿紧身衣服或赤裸上身。它现在订单却大幅下滑,形象几乎完蛋。分析文章是在美国报纸上看到的,标题是“半裸美男救不了a&f”。所以说做服装品牌,还是觉得采取好的营销手段就能够让客户接受产品绝对过时了。归根到底,东西客户喜欢,价格适合就OK。

某种程度上,没有好的设计和坏的设计,只有对的设计和错的设计。因为同样设计的衣服,A小姐喜欢,因为它符合A小姐,它是正确的;B小姐却不喜欢,这就是错的设计,能说产品设计不好么?
 
顾春霞:但是产品需要宣传出去啊,否则别人怎么知道产品好呢?
 
郭孝伦:我要补充一点,你不可以用营销的手段来弥补产品的不足。在过去,只要是大牌明星代言,总会有很多人买。但现在消费者更理性,市场更成熟,人们受教育程度提高,人们也更加个性化。你不觉得今天的人越来越难以交往吗?包括男女之间恋爱为什么越来越难,因为大家都太个性了。当个性化越来越强的话,他的差异化要求会非常多,很难用统一的标准满足他。

某些品牌比如优衣库,它还是能做到普及化、大众化,是因为它已经做了30年,它有庞大的资金基础,它有能力把一件衣服做到1500万件。当一件衣服做1500万件时,成本就会要降低很多,因此它才能做到一件羽绒服只卖399元,而如果我们做羽绒服卖399元就要亏死。因此,优衣库的模式难以复制。

我觉得国内一些服装品牌要想发展,必须做市场和品牌定位。可以把品牌分拆,做子品牌,但是不能仅仅满足市场需求,而是要耐心对客户对市场做培育,特别当市场不成熟的时候,要去教客户,把他引到你的产品线路上来,这是长期的,不是一两年就能见效。我认为早做目标市场细分,早做定位,早做市场培育,那么将来就会早收获。

原来在国内做西装的有个品牌叫庄吉,倒闭了。原来它做西装很大牌的。因为做西装差别不是很大,它还是做的很大众的东西,其实它早些年就开始做定制了,但是做的不成功。
 
顾春霞: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?
 
郭孝伦:面对服装这么大一个市场需要做一个深入思考,没有办法很简单的去平衡它,但是我认为做西装的话,除了给别人做职业装(比如给酒店做),如果不做定制的话真的很难生存,可能这也成为它的一个致命要素。

当你发现问题时,壮士断腕,实在不行就把自己切碎。切碎什么呢?比如说我做国内50岁的高端客户,很明显,这些老板是有肚子的,那么面料的舒适度就很重要。此外,面料性能也极为重要。以西装为例,一下雨,司机要老板们打伞对不对?但是偶尔还会有一点雨打在西装上。我现在知道日本的一个技术,是在西装面料上做一个涂层,表面上摸起来不硬,但是雨滴上去没事。还有一部分所谓30、40岁精英市场,他的西装是每天穿的,他们会更看重性价比。

你把布料市场切割一下,然后20-30岁里面也分商务、休闲。如果注意,会发现艺术创意人士的西装和商务人士的西装完全不一样。
 
顾春霞:我想问一下你以前的经历?
 
郭孝伦:我是后转行的,不是直接做设计的。我大学在人民大学念城市规划,毕业后在北京规划局工作,然后移民到加拿大,我本来的想法是继续深造研究生,但是那时我英文不如现在好,我想申请的大学都没有给到Offer,唯有Manitoba大学给我一份Offer。深思熟虑之后,我决定放弃这个机会,而去选择学习我所热爱的东西——设计。

我一直以来就特别热爱设计,考上大学后,由于父母不同意学习设计,所以当时我只能放弃。我从小就去学画画,一直到高中我还在学画画。到国外申请设计学校时需要国画基础,而我就拿之前的画作去申请,顺利被录取。当时,我的同学基本都比我小6、7岁,别人22岁毕业,我毕业都28、29岁了。

其实很多东西是相通的。我认识的设计师朋友,有一位是建筑师转行的,之前她已经很成功,但她没有留恋;还有一位法裔加拿大人,原来是法国餐厅的行政主厨,放弃主厨职位去学习服装设计。那个时候,我们三人很合得来,因为我们三个都是高龄转行,有着相似的经历和梦想。我们学完设计,准备工作时已接近30岁了,但是你会发现,我们比那些年轻人用了更短的时间就达成了目标,因为学习的时候心态完全不一样。那些年轻人白天学习晚上打工,我就不会。因为我已经做了转行这么大一个决定,就全身心都扑到学习上,特别珍惜每个学习机会,当然,有付出必有回报,毕业时,我的时装大秀在全校引起轰动。
(下期续)